青春华章 百年河海青春报国之撑起中国水利的“半壁江山”爱体育- 爱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
2025-10-01爱体育,爱体育官方网站,爱体育APP下载1917年海河流域发生大水,农田颗粒无收,修复五大河堤埝的技术工作都由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特科和正科毕业生担任;1928-1930年陕西连年大旱,依靠救济金和国家拨款,先后兴建泾惠、洛惠、渭惠、梅惠等新型灌渠,旨在解决当地旱灾并促进农业生产,“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李仪祉教授为总工程师,20多名毕业生参与,这就是著名的“关中八惠”。有人在施工中献身,有人终身参加工程的续建和维护管理,数十人被政府授予“河工奖章”;从河海大学走出的汪胡桢、须恺、宋希尚、许心武等中国第一批现代水利先驱,为中国水利打下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每年从上游奔流而下的4.8亿吨泥沙淤积在长江口,形成“拦门沙”,严重制约了航运及流域发展。1958年开始,国家连续三次对长江口进行大规模勘测,严恺被任命为长江口航道整治研究领导小组组长。1996年,年过八旬的院士严恺向有关部门写信倡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随后进入快车道,于1998年开工建设。2010年,三代人数十年的接续奋斗,水深12.5米的长江口深水航道全线贯通,世界水运建设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大型河口整治工程取得成功,国人“打开长江口”的百年梦终得圆满实现。
在水利研究领域,河海人勇攀高峰。中央大学水利系1945届毕业生赵人俊留校任教,参与1952年的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筹建工作,以他为首的科研团队构建出降雨径流流域模型新安江模型,满足了全国20多个省、流域的生产需要,成功达200例以上,至今仍被国内外流域治理所沿用;严恺院士主持的“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研究项目”,为我国海岸带资源研究、开发、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此外,河海大学还坐拥多个“首个”“第一”成就: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地表水水质评价、海岸带资源调查;成立世界首个工程移民研究机构;建成国内首个三向六自由度最大模拟地震水下振动台,破解高坝大库抗震难题;创制我国首个流域水文模型“新安江模型”,1981年精准预报葛洲坝洪峰,广泛应用于七大流域并成为国际洪水预报核心参考,组织承担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专题研究、建立国家级智能网格降水系统平台、助力构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金沙江梯级水电站工程等等。河海人用青春与汗水,在水脉河道中写下矢志报国的誓言。
1993年,郑守仁院士作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总工程师,来到举世瞩目的三峡建设工地,成为了这项世纪工程的前方 “总指挥”。在1994、1997、2002年三次成功解决截流长江世界难题,成功解决超大水深和软淤沙、龙口合龙单宽能量世界第一等重大难题,20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世界之最”。三峡大坝建成后,水利将狂龙深锁,黄金水道激活,发电能点亮半个中国,长江之殇再不复现,将“天下有溺犹己溺”的治水宏愿变成现实。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项“国之重器”的建设背后,离不开披荆斩棘、修桥补路的河海人,如“筑桥十载 初心如故”的中交四航院项目亲历者朱利翔,“一生所爱一以贯之”的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建设总工卢永昌,“行针步线 丈量海底”的海上项目勘察负责人马秋柱,“伶仃海波平 孤岛变绿洲”的岛隧工程东人工岛项目部总工程师赵辉等。他们矢志不渝,在工程中传承着河海大学“河疏湖蓄水利兴”的传统,生动诠释着“工学昌明”的精神。